封侯论赏并不好 ——“对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评比”质疑 ■叶小春 2009年6月28日,耗时六个月,牵动浙江茶叶系统职能部门甚至各主要产茶地县市政府神经的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评比终于出炉了。结果并无多大悬念,与五年前的首届浙江十大名茶相比,新添了越乡龙井、千岛玉叶两只新秀,少了望海茶和西湖龙井。西湖龙井事先被公布为授予“特别荣誉名茶”,事后公布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 对于这样的评比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五年前落选的越乡龙井,这次是全票通过。据了解,负责最后评审评定的十七位专家和官员,大多数参加了上一届浙江十大名茶的评选审定,越乡龙井五年前为何落选,五年后又如何全票当选?个中原因是十分微妙的。 我们找来了已被列入候选名单,但最终又落选了的这些入围名茶:天台云雾茶、紫笋茶、乌牛早、望海茶、余姚瀑布仙茗、龙谷丽人茶。这些被赐予“浙江优质名茶”荣誉的名茶,下一次又会有谁爆出冷门来?谁又会让投票的专家和官员们感到“内疚”,在下次评比时,再来一个满分通过? 有人提出只有专家和官员参加画圈而没有社会公众、消费者参与的评比时否有失公正?长达二十页的“十佳”评选文件,到评比前一天才知道自己是评委的十七名评委在半天的时间内听完16个县市的申报陈述,在对所有材料来不及核实的情况下即刻作出投票,对这样的评审过程,不少人提出了疑问。一些人戏称,这是政府职能部门和部分专家们主观推荐的名茶,并非是市场认定和消费者真正喜欢的名品。 这样人为地给茶产业划分档次的做法对整个浙江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跻身“全省十佳”,就能“平步青云”。浙江有这么多名茶,为什么是“十佳”,而不是“二十佳”呢?提升了“十佳”也就打击或削弱了众多落选者。浙江县县有名茶,也是浙江茶业产业政策的结果。当职能部门意识到名茶太多太滥,诸侯纷争不利于整合品牌的非常时期,一方面想统一出拳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一方面又对占山为王的地方名茶封侯行赏,岂不是自相矛盾了? 要名茶,还是要名牌?老的或者新的浙江十大名茶能否撑起浙江茶产业的天空?在国内市场,云南普洱茶、福建乌龙茶齐头并进,挤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严竣形势下,浙江需要打出自己的组合拳,整合浙江名茶,打造“浙江绿茶”品牌已是迫在眉睫。龙井茶是唯一跨越行政区域,可以形成拳头和合力的能够代表“浙江绿茶”的优势产品与品牌,她本不该排除在十大名茶之外。 此前,曾有不少已经获得首届浙江十大名茶的单位私下里表示不参加第二届十大名茶评比,已经是十大名茶了,再评一次没有意思,再评评,评上了,没有什么,如果评不上,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由于是职能部门举行的评比,这样的行为当然是不允许的,所以除了西湖龙井被额外地“贡”起来外,无一例外都参与了再次复核式的评比。 政府的管理部门,本应是裁判员,可是有时候也会跑去做运动员。做强做大品牌,本应是一种市场行为,理应由企业或相关行业协会来承担品牌做强做大的主体,这次十大名茶的申报主体,除一家企业和两家协会外,其余皆为县(市、区)政府,尽管官方的评选通知明确了申报主体是县(市、区)政府指定的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可是县(市、区)政府还是喜欢以政府的名义来行事。政府对接于部门;谁说春秋战国,楚汉不可分争呢? 浙江茶叶分落在各县市,都成了代表当地名产与文化的名片,谁都想做强做大自己,谁都不想屈服于别人的名号之下。新“十大名茶”又一次封侯论赏,“名茶主义”产业路线,将导致浙江绿茶内部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政府与政府之间竞争,政府为主导的品牌强势并不代表市场强势。相反,躺在政府打造品牌温柔怀抱里的浙江茶企业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只是搭台,唱戏的主角最好还是企业。品牌做强做大,担负占领市场份额使命的还是企业。 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评比结果出人意料地低调公布,是否印证了一些人对此次评比是否合法的质疑。早在2006年国务院曾发文要求各地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系统内部自己评自己,有什么意思? (《茶博览》2009-7总第7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