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品牌的顺利崛起,既包括地方茶叶公共品牌的崛起,也包括茶叶企业品牌的崛起,还包括茶叶经销商的大规模崛起,而在这三个方面,尤其是前两个方面,地方政府都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基于对中国产茶区及茶叶终端等方面的系统调研,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地方政府在塑造茶叶品牌的过程中,至少需要重点关注并用心思考下面提出的11个问题。 第1问:纵观历史,茶叶为什么会出名? 品牌必须出名,最好能在目标受众群中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否则,品牌就很难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这一点已经是路人皆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做广告、请明星,大张旗鼓搞宣传。 但是,历史上的很多名茶都没做过广告,依然是享誉中国,甚至名扬世界,这个问题值得地方政府深入思考和分析。 我始终强调,尽管现在的品牌传播环境和传播工具都变了,但是,必须注意到,人性始终没有改变,还是那样的人性:经济性始终是人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要弄清楚茶叶为什么出名,地方政府就要放下之前的固有思维,重新系统地来思考茶叶品牌出名的真正原因、运作规则和操作策略。 第2问:品牌定位是否“锋利”? 茶叶品牌要有明确而又“锋利”的定位,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邯郸学步,地方政府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做好市场调研,明确茶叶品牌的定位。而且,尽管今天的市场环境复杂,但地方政府做出的品牌定位不能复杂,一定要简洁明了,一定要给消费者明明白白的利益联想,或者说能够切切实实地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利益。 当然,这个利益,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利益,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利益,关键是利益要明显,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简言之就是要“锋利”,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例如,安吉白茶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这个定位称得上“锋利”,涌现出世外茗源、千道湾等品牌,其中世外茗源给人的感觉就是领导品牌、生态好茶、天赐上品。 此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普洱茶的发展历程值得大家认真借鉴和反思。地方政府做茶叶品牌的时候,既不能低估消费者的理性分析能力,也不能只顾理性分析,而忘记加入适量的情感因素,二者一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1+1>2”的效果。 第3问:茶叶区域品牌与茶叶企业品牌是否有机结合? 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某个企业的茶叶品牌,而不是某一区域的茶叶公共品牌。所以,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地方政府一定要在运作茶叶公共品牌的同时,充分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运用合适的品牌策略,一步步做好茶叶企业品牌。 只有两类品牌都强大了,一个地方的茶叶品牌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拥有稳定而持久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安吉白茶行业的世外茗源在进行一系列品牌运作的时候,既成功推广了世外茗源品质卓越的茶企品牌形象,又有效推广了安吉白茶茶中新贵的公共品牌形象。 第4问:有没有跳出茶叶做茶叶,多角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茶叶既是一种魅力产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传播媒介,要传达出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及风土人情。例如,很多地方都将茶叶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传播区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一方人民发家致富。 但是,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旅游规划既要立足茶叶,又要跳出茶叶,必须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创造别具一格的体验经济,形成区域独一无二的差异化,而不能仅限于生态、绿色。否则,千人一面的旅游无法聚集人气、孕育财气,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第5问:到底谁去做市场调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场调研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人员一定要亲临第一线,翻山越岭,深入实地,挖掘各种茶叶背后的特点和卖点,踏踏实实地做好市场调研,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及种种个性生动表现出来,而不是组织一批人员,安排他人去做市场调研,而后咀嚼“第二手资料”。 而且,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目前情况下塑造茶叶品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的不是年年增长的茶园面积,不是越来越高的茶叶产量,也不是一串又一串的定量数据,更不是一堆又一堆的纸上谈兵,而是一系列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定性分析。然后,地方政府再依据一系列的定性分析,去做好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等系列的品牌规划工作。 第6问:做品牌究竟要花多少钱? 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做品牌不是金钱的比拼,智慧的作用大过金钱的作用,对于茶叶品牌更是如此,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者要学会“一分钱做品牌”的理念和策略,不断投入,持之以恒,以超低成本塑造强势的茶叶品牌。我们在茶叶界主持策划的诸多热点事件,如“白茶娶妃”、“0元首富茶”、“潘安卖茶”、安吉“茶画会”、茶圣换笔等等,都是在超低投入的条件下,取得了超乎寻常的良好效果。 但是,很多人都习惯了看表象,因循守旧,都不愿意动脑筋,开拓创新,所以,我在《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系列从书及《点茶成金》课程中多次提出,经常反复强调三句话:不动脑子,就用票子;不做大创新,就要花大钱;不掏脑袋,就掏口袋。读者可以参考拙作《不花钱,茶叶品牌能否做宣传?》及相关的品牌宣传策略文章,我在文中有比较详细的分析。此外,《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一书中的品牌运作思想也可以借鉴。 第7问:怎样正确看待茶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一样是深不可测,挖掘茶文化有助于塑造品牌,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捧有点儿过头,甚至成了一种浮夸和空谈。 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要成功塑造茶叶品牌,地方政府对文化的热衷要“降降火”,不可张口闭口就去谈文化,把文化奉若神灵,以为有了文化就有了品牌和市场,却忽略了比文化更基础、更重要的物质层面:消费者为什么要经常喝你的茶? 这一点,地方政府可以向立顿学习,学习他的标准化运作和产品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和“口味”,乃至适应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向安吉白茶学习,其领导品牌世外茗源引发的“茶叶咖啡之争”,就生动体现并传播了安吉白茶乃至茶叶的物质功效。 当然,我绝不是否定茶文化的重要性,只是强调在相应的时间段内,一定要分清谁是主谁是次。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茶文化一定要有,但是,茶文化要依附于物质层面的元素,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让消费者持续认可你的品牌,持续选择你的品牌,你的茶叶品牌必须要做好最基础的事情:产品! 第8问:品牌塑造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都清楚,品牌塑造,攻“心”为上,其实质咎是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在消费者的记忆中占取一个有用的字眼。 例如,茶圣陆羽的个人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其成功抢占了“茶”这一字眼,一千多年来,始终能够与“茶”形影相随。换言之,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词语比图重要,但是,为了强化词语的传播与记忆,我们需要有图做点缀或做辅助。这一点也值得地方政府重视,具体内容可参考拙作《透视陆羽,掌握茶叶品牌11诀》。 第9问:为什么要全力以赴做第一? 人们对第一或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印象最深刻,记忆最清楚,例如,绝大多数人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却少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绝大多数人对初恋都是刻骨铭心,一生难忘,随后的经历则多是过眼烟云,随风而逝。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做茶叶品牌,“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第一”,亦即,要想法设法,让地方的茶叶品牌成为某一茶叶类别的“第一”。 具体说来,品牌定位要做到第一,品牌传播策略要做到第一,渠道构建策略要做到第一,促销方法要做到第一,具体运作的事件也要做到第一,不能抄袭其他茶叶品牌的定位、策略或事件,否则,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少动脑子,就多花票子,拾人牙慧不仅会浪费金钱,而且会贻误品牌发展的良机。 必须认识到,品牌的世界里没有真相,在保障基础品质的条件下,“第一”胜过“更好”。换言之,很多时候是“先到先得”,“先者生存”,而不是“优胜劣汰”,“优者生存”。当然,其中有个度,基础的品质一定要过硬,否则,也必将是昙花一现,短暂辉煌之后就钻进了故纸堆。 所以,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地方政府运作茶叶品牌,时间是极其重要的资源,能提前尽量提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点却常常被很多人忽视。张爱玲早就说过:“出名要趁早。”茶叶品牌同样如此,例如,西湖龙井早已盛名在外,地方政府、企业、茶农等等自然是受益匪浅。为什么“出名要趁早”呢? 原因显而易见,人的记忆力有限,人们能够记住的茶叶品牌毕竟有限,待到名茶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要出名就很难了。换言之,名茶荟萃的时候,你要出名,你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可以是智力上的代价,可也是时间上的代价,可以是财力上的代价,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代价。 第10问:为什么要“软硬兼施”? 地方政府要清楚,茶叶品牌的运作与其他产品的品牌运作类似,既要运用公关,不断制造软的“新闻”,也要因时制宜,适量投放硬的“广告”。实施起来,品牌运作的前期要以公关和新闻运作为主,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在公关的基础上借助广告,“软硬兼施”,一同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必须清楚的是,远卓品牌策划公司认为,新闻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让消费者知道一个品牌的同时,多角度了解品牌,从而一步步喜欢品牌,而广告缺乏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其作用主要是“提示”或“告知”,能够让消费者知道一个品牌或记住一个品牌,却很难让消费者喜欢一个品牌。这也是地方政府运作茶叶品牌要软硬兼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声名鹊起的云南普洱茶组织100余匹骡马组成的马帮,历时五个月,重走300多年的“进京古茶道”将普洱茶送到北京,引起轰动,当年即热销五千余吨。一年后,针对北京普洱茶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马帮再次进京,联手抵制不良现象,以捍卫普洱茶的品牌荣誉。以此类公关活动“开道”,软硬兼施的运作方式值得地方政府在做茶叶品牌的时候学习。 当然,我在《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系列从书及《点茶成金》课程中结合远卓品牌策划公司的众多实战案例,多次提出,“多动动脑袋”,就能“少掏掏口袋”,合理而又巧妙地组合利用新闻与广告,能够大幅降低品牌塑造的成本,实现“一分钱做品牌”的超低成本品牌运作,这一点也值得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