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安吉白茶……尽管浙江不少茶叶在省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是如果放在全国,真正叫得响名号的并不多。 “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现在越来越成为各地茶叶树立品牌的一招棋。”日前浙江大学卡特中心胡晓云教授在浙江新昌举办的2011中国茶叶大会上表示,
“潘安卖茶”毁了多路名茶
茶叶界对“潘安卖茶”现象多有指责。 所谓“潘安卖茶”实际上是由“攀‘安’卖茶”的谐音演化而来,很多名品茶叶都有“安”字,如: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茶、安徽黄山毛峰等等,“安”便用来指代那些茶叶名品。潘安,是“攀‘安’”的谐音,意指那些攀附茶叶名品、假冒名品的一般茶叶,虽有“潘安”一般的华丽包装,却无“潘安”一样的真材实料,实属假冒伪劣产品。 由于中国茶叶行业缺少强势的企业品牌,中国茶叶行业存在着茶叶名品被强行“攀亲”、被“山寨”的尴尬局面,如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等,经常被不良经销商利用,以劣质茶叶、劣等茶叶或不知名的茶叶冒名顶替,攀附名品,最终达到卖出茶叶、豪取暴利的恶劣目的。 “潘安卖茶”无疑对区域性茶叶品牌建设是一个打击,导致茶叶市场良莠不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一位专家痛心疾首地表示:“个别人的贪图小利、以次充好甚至假冒名茶,其结果是一个地方、一个品牌的衰退。” 采访中,不少茶叶界人士表示,希望政府部门在成为茶叶品牌推手的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毁牌行为。
浙茶区域品牌还需时日
新昌大佛龙井茶是一个政府推动下实现创牌的经典案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昌县委、县政府就把茶叶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培育,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龙头、品牌为主线”的发展之路,“大佛龙井”也以其过硬的品质获得了诸多荣誉。 4月11日,天姥论茶——首届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县市长高峰论坛在新昌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区)的近30名茶叶主管县市长、全国茶叶主产区的200多名产业主管单位代表、品牌专家与学者,齐聚新昌,就我国茶叶区域品牌建设中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浙江茶叶界对这次论坛非常关注。“信心很大,目标明确,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假以时日。”参加完论坛的龙井茶商代表陈先生表示,“希望能通过整合,更好地抱团创牌。” 事实上,浙江不少地方的茶叶已经开始着手区域性保护和区域性创牌,到目前为止安吉白茶、大佛龙井、嵊州珠茶等均已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 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茶叶公共品牌在茶叶仅作为一种农产品的阶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强化了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另一方面降低茶农进入市场的成本。”长期关注茶叶经济的媒体人士占林涛认为,“过于强势的公共品牌,反而会成为阻碍区域茶产业成长的桎梏。”
浙茶更应多占席位
浙江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浙江90个县(市、区)当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地方出产茶叶。“浙江各地的茶叶应该拥有更多区域公共品牌。” 茶产业属农业产业,茶品牌与一般的工业品品牌不同。在物质形态而言,它更大程度上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在文化形态而言,它更多地承载着区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文化与生活特质。因此,在特定的区域内出产的茶叶品牌具有区域公共品牌的共性特征,现今各地政府扶植建立起来的绝大多数品牌就属此种品牌形态范畴。 浙茶要想在日益繁多的茶叶品牌中独树一帜,惟有创新品牌。可以说,浙茶的出路在品牌。历史证明,所有产地品牌到最后都是很难过的,其出路是打造强势企业品牌。举个例子,“立顿”一个企业所赚的钱比中国所有茶业出口赚的钱还要多。浙江茶叶存在着品牌危机,品牌化还没有被提到一个议程上,产地优势还没有被品牌化。
|